江门市公民科学素质比例首次超越全国平均水平

来源:江门市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日期:2024-04-19 14:49:41 字体: 【大】 【中】 【小】 收藏 【打印】

近日,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提高了1.21个百分点,呈提速增长趋势。据了解,在本次抽样调查中,江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了14.2%,首次超越了全国平均水平。这一突破意味着江门市在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构建大科普格局和优化科普生态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江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将科普工作纳入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2023年“十件民生实事”,建立由34个政府部门和单位组成的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江门科普传媒集团,通过打造科普活动联动平台、科普公共服务平台、全域科普传播平台和青少年科技教育平台,加快构建社会化协同、数字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国际化合作、产业化推动的新时代科普生态,不断深化科学普及工作,培养市民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些努力最终促成了江门市全民科学素质的显著提升。

科学素质是衡量一个地区公民整体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市科协积极履行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职责,建立高效统筹机制,发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基层科协组织的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科普工作。在每年全国科普日期间全市总动员,三年来共举办活动510项,受益群众2800万人次。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大赛,2023年江门参与人次超400万,占全省总人数近一半。甘化社区、民和社区、东仓里、银泉社区等4所社区科普大学共开课300多场次,惠及群众1.7万人次。2023年全市共开展科普活动2万场次,参与群众达到3100万人次。

在教育领域,市科协与市教育局签订《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行动合作框架协议》,强化学校的科学教育,探索实施科普学分制,通过馆校合作、部门协同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进校园活动300场次、科普游活动34期,每年举办江门市机器人大赛、江门市科技实践能力挑战赛、江门市青少年创新大赛等科技赛事,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和实践活动。同时,引进国家和省级优质科普资源,2023年中国科协院士专家广东行活动17名两院院士走进江门,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连续11年到江门开展科普讲座675场,听众近110万人次,让更多师生和市民有机会接触到前沿的科学知识。

除了教育推动,市科协还利用公共媒体资源,搭建起科协网站、“江门科普”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日报专栏、《科普一分钟》《科学向未来》广播电视栏目“一网、一号、一专栏、两栏目”的科普宣传矩阵,累计发布科普资讯2700余篇、文章300余期、小视频260个,制作科普节目460余期,广泛传播科学知识。通过设立科普专栏、制作科普节目,使得科学知识的传播更加生动有趣,易于被公众接受。依托五邑中医院开展的“健康江门•科普大讲堂”,累计开展讲座48期,线上线下1100多万人次观看。6.8万名信息员传播“科普中国”信息和资讯累计124.8万次,市科协连续两年获评“表现突出的科普中国信息员组织单位”。

此外,市科协积极推动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普产业发展,江门市科技馆新增江海区科技馆升级改造方案,开平市中微子科普馆、恩平航空航天科普馆开工建设,江海安全应急科普体验中心已建成开放。全市共建成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个,省级39个,市级110个,上线“江门科普地图”,2023年各级科普教育基地共开展科普活动1.3万场次,惠及群众900多万人次,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亲身体验科学的机会。这些设施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极大地激发了市民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市科协将继续发挥科普工作联席会议高效统筹机制,升级“四大科普平台”,高质量构建现代科技场馆体系,实施千家科普阵地创建工程五年行动计划,加快推出“江门科普地图”2.0,建设科普资源和科普人才数据库,打造科普日、科普游、三下乡等科普品牌矩阵,持续增强科普公共传播能力,推动科普生活化常态化,不断提高市民的科学素质,为城市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相关附件:
./t962745_m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