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科协动态
头条新闻
地方动态
通知公告
全景科协
科协简介
中国科协章程
科协会徽
组织机构
领导信息
政策法规
重要文件
科协年鉴
保密宣传
财政预决算
智库
科协专家库
五邑籍院士
科协志愿服务队
学术
学会之窗
政策文件
学术活动
科普活动
科技服务
组织建设
学会资助
学会荣誉
科普
科普资助
基层科普
科普基地
青少年科普
科普之窗
党建
党务动态
党组织设置
制度法规
主题教育
导言
日期:2022-06-30 11:00:00
在原子结构和量子力学逐渐被世人广泛接受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对由大量原子、分子或离子聚集而成的物质的物理性质、结构、内部运动规律及其化学性质和变化有了真正的认识。从根本上改变了20世纪之前在物质的组成、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物质变化研究领域中建立起...[全文]
吃辣的学问,全都在化学
日期:2022-01-17 10:57:56
辣,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味道”,生理上是口腔中感觉神经元受到辣味物质的刺激,在中枢神经中产生的灼热感和痛感。从化学的角度综述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辣味成分,并对其结构、来源以及药用活性进行了归纳,以期为大家了解辛辣化学,并对相关化合物...[全文]
元素周期律的科学阐述
日期:2005-07-29 05:13:14
1911年巴克拉在研究X射线的实验中发现,以不同元素作产生X射线的靶子,会得到元素的特征X射线。他因此获1917年物理奖。1912年,冯·劳厄发现X射线对晶体的衍射现象,获1914年物理奖,1913年理查兹重新精确核定了60多种元素的原子量,还发现了铅的三...[全文]
电子绕核运动概念的形成
日期:2005-07-28 05:13:14
1915年索末菲把玻尔的原子核结构理论从两方面加以扩充,一是认为电子绕核运动不仅限于圆形轨道,而且也包括椭圆形轨道。二是把相对论与玻尔理论结合起来,考虑到电子的质量会随电子的运动速率的变化而变化。1925年,泡利提出不相容原理,描述了电子...[全文]
化学键理论的发展
日期:2005-07-27 05:13:14
1931年,化学家鲍林和物理学家斯莱脱合作从电子的波动性出发,认为波可以叠加,在碳原子成键时,电子所用的轨道不完全是原来纯粹的单一轨道,而是两个轨道经过叠加而成的“杂化轨道”,这个理论能很好地解释甲烷的四面体结构,也满意地解答了乙烯分...[全文]
固体中的电子移动
日期:2005-07-26 05:13:14
1928年,布洛赫提出能带理论的雏形。能带理论用单电子独立运动的量子描述解释了固体的导电性质。1947年肖克利、巴丁、布拉顿发明了点接触型晶体管,获1956年物理奖。从晶体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人类带来了信息时代。1980年克利青从金属-氧化物...[全文]
磁性原理
日期:2005-07-25 05:13:14
任何材料的磁性都和原子的基本结构有关。1928年海森伯把量子力学引进了外斯的铁磁理论,依据局域化自旋交换解释了磁性的起源。1932年内耳发现了反磁性和亚铁磁性并成功地解释了这些现象,获1970年物理奖。范弗勒克、安德逊等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全文]
高压下的变化
日期:2005-07-24 05:13:14
1910年布里奇曼设计出压强达2万公斤/厘米2的高压装置。1953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他的装置基础上设计一种高压装置并利用它在1955年首次合成了金刚石。由于他在高压装置设计上的杰出贡献,获1946年物理奖。朗道1962年因在液氦研究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全文]
低温物理和超导
日期:2005-07-23 05:13:14
在极低的温度下,有些物质表现出超导电性等奇异的特性,这是由于大量粒子的量子性质突出地表现出来的结果。曾因在低温物理研究的贡献获1913年物理奖的昂内斯于1913年发现低温超导现象。1957年巴丁、库珀和施里弗提出了第一个成功的超导微观理论,197...[全文]
原子排列方式与结构
日期:2005-07-22 05:13:14
通过新的技术,对物质晶体和分子结构的研究,不仅能更系统、更精确地掌握原子和原子基团构成化学物质及诱发化学变化的方式和规律,还能解释和推测物质在静态和动态中所表现的性质和性能。这使整个化学科学从经典的定性的科学发展成为现代的定量的科...[全文]
X射线结构分析方法
日期:2005-07-21 05:13:14
对晶体结构的研究将帮助人们从原子的水平上了解物质。1913年布拉格父子用X射线衍射法对氯化钠、氯化钾晶体进行了测定,指出分析晶体衍射图就可以确定晶体内部的原子(或分子)间的距离和排列。1915年布拉格父子因此获诺贝尔物理奖。 有机化学家豪...[全文]
核磁共振技术
日期:2005-07-20 05:13:14
1927年1919年斯特恩发展了研究原子、原子核性质的分子束方法,证实了原子磁矩的存在,获1943年物理奖。1944年,拉比因发明记录原子核磁性共振法而获1944年物理奖。1946年布洛赫和珀塞尔各自独立地发展出一种新的实验方法,能以极高精确度测量原子核...[全文]
隧道扫描显微镜的发明
日期:2005-07-19 05:13:14
1982年,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苏黎世实验室的葛.宾尼博士和海.罗雷尔博士及其同事们共同研制成功了世界第一台新型的表面分析仪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它的出现,使人类第一次能够实时地观察单个原子物质表面的排列状态和与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理、...[全文]
了解长链式大分子结构
日期:2005-07-18 05:13:14
施陶丁格由于最早提出有关巨分子或聚合物概念,因发现链式分子导致塑料的发展及其在化学大分子方面的工作,获1953年诺贝尔化学奖。 [全文]
揭示复杂分子结构
日期:2005-07-17 05:13:14
1930年前后,罗伯逊第一次证实了化学家所预言的六角碳环的存在;化学家伍德瓦德利用紫外和红外吸收光谱来分析有机分子的结构,并以此为指导合成了一系列天然有机化合物。他因此于1965年获化学奖。 1941年霍奇金在人们尚未了解青霉素的化学式之前...[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