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大学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专任教师唐秀凤:深耕细作,争当创新发展“拓荒牛”

来源:江门市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日期:2024-07-18 15:13:12 字体: 【大】 【中】 【小】 收藏 【打印】

潜心科研、勇攀高峰是每一名科研人的理想。但始终不忘初心,专注于原始创新,却需要巨大勇气和思想定力。因为任何一个原创性重大成果的突破,都需要长时间的沉淀和打磨。

五邑大学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专任教师、柔性传感材料与器件研究开发中心党支部书记唐秀凤勇做原始创新的“拓荒牛”,始终专注于前沿课题的研究。自2016年到五邑大学任教以来,2000多个日与夜,她与学生一起做了无数次的实验。靠着一股“水滴石穿”的韧劲,她带领电致变色研究团队创造了多项原创性科研成果,首次提出了“电流驱动”和“肩并肩”模型,为柔性电子领域作出实质性贡献。

△唐秀凤在柔性电子领域作出实质性贡献。

只为热爱,科研路上写芳华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唐秀凤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原始创新作为根本动力,以教研相长作为工作总基调,努力争做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回首7年多来,2000多个日日夜夜,唐秀凤与学生们一起进行的实验、那些充满激情的学术讨论,以及每次深夜离开学院时,披星戴月、风吹雨打的情景,都让她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充实。因为她清楚明白,科研攻关的路上从来没有坦途,只要坚持才能有机会看到希望的曙光。

“水滴石穿”的力量是震撼人心的。这些年来,唐秀凤带领电致变色研究团队,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如,她的团队聚焦《小粒径阳离子在电极材料中的输运和分布情况的调控直接决定着新能源器件的容量、充电倍率及循环稳定性》这一科技前沿课题,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电流驱动控制锂离子的技术,即“电流驱动”和“肩并肩”模型,成功实现了小粒径阳离子在过渡金属氧化物中的输运过程及分布特性的人为调控。相关成果以五邑大学第一单位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此外,唐秀凤团队研发的新型电致变色器件结构原创性成果,发表于著名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 Journal of Material Chemistry C》上,并被选为背封面期刊论文;高性能WO3薄膜制备及其失效机制揭示的专业研究成果发表于专业电化学期刊《Electrochimica Acta》上。目前,唐秀凤已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荣获广东省第七届优秀专利奖,在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高价值专利培育大赛中进入五十强,获批并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重要科研项目。

用情用心,做学生的“引路人”

“不忘初心担使命,三全育人我先行”是五邑大学柔性传感材料与器件研究开发中心的党建品牌,也是唐秀凤入职五邑大学以来,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践行立德树人任务的行事准则。

课堂上,唐秀凤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同时,她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重点讲述我国目前在半导体及传感器领域的发展现状及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所在,激励同学们“国人当自强”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鼓励同学们积极投身到国家急需的领域,争当行业的中流砥柱。

课堂外,唐秀凤一方面以班导师角色开展“三全育人”工作,对班级学生的学业教育和学业指导、专业教育和专业引导、思想教育和班级学风建设,进行了系统设计和系统指导;另一方面,她以自己的科研项目为载体,积极构建以“学生项目申请-项目开展-项目结题”为抓手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切实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7年多来,她的教育影响了近500余名学生,直接指导和培养学生超50余人;连续四届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并获得省级金奖、三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指导学生成功申报“攀登计划”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余项;指导学生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申请获批专利20余项;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本科生免试保送到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985”和“211”高校攻读研究生。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陈倩婷】

相关附件:
./t981892_m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