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区水产协会获得2010年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称号

来源:江门市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日期:2010-07-09 16:48:21 字体: 【大】 【中】 【小】 收藏 【打印】

7月9日,获悉江门市江海区水产协会获得中国科协和财政部2010年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称号。这是继续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经由农村科普组织和带头人申报,省市科协和财政部门推荐,中国科协和财政部组织评审并公示等程序所得到的成果。江海区水产协会长期在农村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体现了新时代农业、农村、农民的新风貌,开展了一系列既艰辛又光荣的工作。

一、摸清新情况,互馈新问题。围绕渔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深入实际走访调查摸底,分类统计然后做出总结,为农业部门决策提供依据。如调查区内渔业收入是农村经济主要来源之一,约占农村家庭43%。水产养殖品种主要有: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桂花鱼、鲮鱼、草鱼等四大家鱼、甲鱼、生鱼、笋壳鱼、太阳鱼、河豚、黄颡鱼、罗非鱼、锦鲤等。但有些品种已退化或老化,有些市场风险太高,有些技术难度较大。协会为农户做了分析,以供农户参考。水产病害防治方面也出现的新问题,也在专门培训班中作了讲解引导。还有,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己成为新的问题。不仅影响了水产养殖,还给社会造成新的矛盾。外海麻园河、礼乐主(干)河污染源问题,协会从水化学角度提供资料,协助敦促区人大立案,以责成相关单位整改,取得一定成效,也缓和了一些矛盾。为了更有效地摸清情况,及时交流和反馈信息,提供贴心服务,协会在礼乐、外海养殖区设立五个“江海区水产协会联系点”。

二、普及新科学,沟通新信息。推介先进技术、筛选发布行业信息显得十分重要。为此,协会与多家高等院所合作,邀请省内知名专家到我区举办水产养殖新品种、新技术培训班每年不少于3期;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养户生产水平。尤以精养高产、健康养殖示范项目实施为主要内容,普及先进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知识。多年来共组织开展渔业技术培训19期,培训养殖户986人次。不定期到其他同行协会参观学习,让会员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优势。协会作为江门市信息化示范基地,通过与中移动合作,开展“农讯通”信息服务,对区内水产养殖户的管理,及时将水产养殖的技术知识、供求信息传达给养殖户。目前,全区已有720农户加入“农讯通”信息平台,分享了技术和信息服务。2009年7月《江门日报》、《新快报》、《金羊网》等诸多媒体还报道了协会开展信息服务的情况。

三、研究新成果,推广新技术。在做好“一条鱼、一只虾工程”建设基础上,研究开发和引进其它名优、新品种,积极推动渔业生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成效显著。今年全区笋壳、黄颡鱼、花鳗、甲鱼等名特水产养殖面积超过1000亩。尤其是笋壳、花鳗价高,前境诱人,更激发协会对技术推广的迫切性。现在,协会已和挂点单位合作,开展笋壳的繁育及成鱼养殖技术试验;《花鳗养殖试验》已申报市科技进步立项。《中草药防治病害试验》也已取得中期效果,正在大面积推广。可以预见,这个项目对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将起到积极作用。在养殖模式上,协会与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共同合作研究的《南美白对虾粗放与精养模式试验》,效果良好,这种模式可针对不同时期市场价格及不同季节中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利润约13%。该成果在外海马宗沙和礼乐礼东围试验已获得验证,受到养虾户的喜爱。

相关附件:
./t231876_m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