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恩平市勇夺第四届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大赛第一名

来源:恩平市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日期:2023-12-07 14:24:24 字体: 【大】 【中】 【小】 收藏 【打印】

8月15日,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2023年第四届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大赛线上竞赛已圆满结束。在恩平市科协的统筹组织和指导下,至大赛活动结束,全省共有159个县(区)、镇参与活动,我市参赛人数、参赛总人次均位居全省第一。恩平市被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授予“优秀组织奖”,并在全省科协系统作通报表扬。

恩平市科协准确把握科协系统改革方向,抢抓科协系统改革机遇,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做实“五坚持”“五提升”,确保了群众“点单”、平台“派单”、志愿者“接单”服务机制的有效运行,实现了科技科普志愿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科普覆盖面大幅提升,恩平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逐年增长,为我市参加本次全民科学素质大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坚持党的领导,选优配强干部队伍,提升科协组织力

一是迅速完成党组组建和科协换届,吸纳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农技站站长“三长”等“关键人物”进入领导机构兼职挂职。坚持党对科普事业的领导,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二是成立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涵盖28个有科普职责和保障职责的党委、政府等有关部门,强化对科普工作的统筹协调、规划引导和督促检查。通过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统筹协调体系,选优配强干部队伍,推动恩平市科协在江门四市三区中率先完成机构改革任务,为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二)坚持政府推动,建章立制提质增效,提升政治领导力

一是出台《恩平市贯彻〈广东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责任分工》,从健全体制机制、明晰职责任务、加大优质科普产品供给、支持科普场馆建设、推动科普资源均衡发展和保障科普投入等六大方面,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贯彻实施,把目标任务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广东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解读,通过“线上+线下”“集中+分散”“媒体+阵地”的多维度普法模式,使各方准确理解法律法规的总则、内容,为实施公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三是贯彻落实科普法规定,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确保预算落实到位。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建设科普场馆、开展科普活动、兴办科普产业等形式加强科普投入,构建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为实施公民科学素质行动提供资金保障。

(三)坚持社会协同,强基固本守正创新,提升社会号召力

一是组建科普志愿服务团,拓宽科技志愿服务覆盖面。吸纳科技、教育、农业、卫生、文化等行业的资深科技工作者进入科普讲师团,整合基层科技工作者、各条战线资深老专家、党员志愿服务队、新时代文明实践科学普及志愿服务队等人才资源组建首支科技志愿服务队。通过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专业优势、技术优势、智力优势和经验优势,满足日常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的需要。二是强化科普阵地建设,构建科普服务网络。结合恩平特色产业发展,围绕冯如文化、气象防灾减灾、智能制造、演艺装备、非遗传承(茶坑石雕刻技艺、簕菜茶制作工艺)、食品安全、农业种植(冬种马铃薯、红江橙)等领域,积极挖掘和建设一批新的科普教育基地。新增本级科普教育基地16个,本级基地数量环比上涨400%;新增江门级科普教育基地8个,环比上涨267%,新增省级科普教育基地3个,环比上涨300%。经过五年的筹划布局,集科普宣教、科普阅览、互动体验于一体的科普活动场所已覆盖市区、镇(街)、村委,实现了科普资源配置的“大优化”。三是探索“产业+科普”模式,打造5条特色科普游线路。串联恩平市航空航天科普馆、冯如文史馆、泉林飞行主题馆、张瑞芬纪念馆,打造航空航天科普游线路;串联广东恩平七星坑省级自然保护区、黄亚山茶业专业合作社、钟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农业生态科普游线路;串联簕菜文化创意园、恩州奇石科普馆,打造非遗艺术科普游线路;串联气象学院、圣堂三山防灾减灾科普馆,打造防灾减灾科普游线路;串联珠西声谷电声科普馆、高新技术特色科普场馆、帕思高梧桐岛众创空间科创平台打造工业科普游线路。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开放体系,逐步形成共同参与、分工协作、互利共赢的科普工作格局,为实施五大人群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提供智力支持和各具特色的科普资源支撑。

(四)坚持全民参与,创新形式丰富载体,提升科普服务能力

一是探讨“互联网+”全新科普模式。依托市融媒体中心(恩平广播电视台),各行业微信公众号、订阅号,发布(转发)涉及日常生活、个人护理、健康保养等科普知识,以及结合防灾减灾、食品安全、健康生活等群众关切问题开展线上科普知识竞赛。二是挖掘传统媒体科普深度。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领域,印发科普读本等10万余册。实施“订单式”科普服务,通过主动对接机关、企业、社区、乡村、学校等单位,精准把握群众现实需要,主动联系20个科普教育基地、18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党群服务中心,大力开展科学知识普及、实用技术推广、科学辟谣及反伪科学反封建迷信宣传等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科普志愿服务实现了市、镇、村三级全覆盖。通过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共同发力,构建了集广播、电视、报刊、微信公众号等于一体的全媒体格局,拓宽科普宣传渠道,提升科普传播服务能力,不断扩大受众覆盖面,厚植公民科学素质基础。

(五)坚持开放合作,凝聚共识促进交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主动“走出去”,学标杆取真经。举办科技工作者科普创新能力提升培训班,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学会(协会)、科普基地、社区(农村)的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到中山—潮州枫溪产业创新中心和广东统用卫浴设备有限公司交流学习孵化基地运行等方面的经验。参加上级科协举办的科普科技管理人员科普能力提升培训班,到重庆市、深圳市、和平县的科技馆以及深爱人才馆、博尔国防科普教育基地等参观考察,调研科普场馆和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情况,学习借鉴先进做法、经验,不断推动科普工作提质增效。二是坚持“引进来”,学思路引技术。邀请省粮科所专家、农村科技特派员、医院专家到我市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提升农民科学生产、科学生活、科学经营与科学发展的能力,8名农民分别被授予“乡村致富带头人”“乡村工匠种植工程师”“广东省乡土专家”“新农协杯”等荣誉称号;邀请广东青年科学家“智囊团”精准对接企业发展遇到的技术难题,为我市企业提供技术攻关指导,提高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15位科技工作者分别被授予“江门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侨都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个人”“恩平市第九批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邀请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走进校园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希望行”活动,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增强青少年科技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我市青少年共创作336个科技实践项目参与江门级及以上赛事,获奖数量和质量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通过坚持高水平“走出去”和高质量“引进来”有机统一,强化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科普场馆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开放合作,凝聚共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闯出了一条高效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道路。

市科协通过多层次发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构建全民参与的大格局,推动我市在2023年第四届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大赛中,参与人数和人次持续领先。本次竞赛活动历时60天,我市共发动21627人参赛,参赛人次为158.40万人次,分别占全江门市34.10%和38.77%,参与人次和人数均居四市三区第一、全省第一。

相关附件:
./t943355_m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