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委办公室牵头各责任单位帮扶仙北村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来源:江门市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日期:2010-09-19 16:01:01 字体: 【大】 【中】 【小】 收藏 【打印】

9月20日,获悉由江门市委办公室牵头、市委政研室、市林业局、市档案局、市科技局、市科协各责任单位,围绕“抓扶贫主业、树帮扶亮点”的总体目标,不断加大帮扶工作力度,持续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在推进翁源县仙北村“双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目前,落实帮扶资金140多万元,到位率100%;97户工作对象全部落实三年帮扶规划和年度帮扶措施,预计今年底88户可实现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脱贫率达到90.7%。《南方日报》、《江门日报》、《韶关日报》、江门电视台、翁源电视台等媒体专门报道了扶贫开发的“仙北模式”。

一、突出组织领导,确保扶贫开发工作扎实推进。“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关键在领导、核心在责任、成效在机制,为此,按照“双到”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落实工作责任、创新工作机制,为“双到”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确保了扶贫工作有序、深入展开。一是建立“一把手"责任制。各责任单位主要领导亲自抓、亲自研究部署。3月12日,市委书记陈继兴同志专门到仙北村调研,为“双到”工作把脉问诊,明确思想、领导、措施、资金等“四个到位”,以良好的形象、良好的作风抓工作落实。为统筹协调,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成立了江门市对口帮扶仙北村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秘书长黄悦胜同志任组长、负总责,市委办公室、市委政研室、市林业局、市档案局、市科技局、市科协等6个责任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成员、为直接责任人。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双到”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工作,制定三年帮扶规划和年度帮扶措施,并把帮扶目标、任务、要求层层分解落实到人。二是建立驻村工作新模式。“羊群走路靠头羊,大雁齐飞靠头雁。”驻村工作队能否按照组织意图把扶贫开发工作推向深入、取得实效,工作队队长人选至为关键,为此,我们在市委办科级干部中公开选拔了一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重点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干部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并挂任翁源县江尾镇党委副书记。另从各责任单位选拔3名年轻干部作为驻村工作队队员,全队平均年龄32岁,全部为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成立了驻村工作队临时党支部,负责研究具体帮扶措施、科学实施“双到”各项工作。三是建立督查督办杠制。规定各责任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每年至少两次到村检查指导“双到”工作。市委常委、秘书长黄悦胜同志率先垂范,先后3次赴仙北村,研究落实“双到”工作,并要求驻村工作队要力争在全市扶贫工作中树标杆,以扎实的工作成效为推动全市“双到”扶贫工作深入开展做出表率。建立了信,息报送制度,驻村工作队每半月上报一次工作进度,重要情况即时报告,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跟踪督办。

二、突出党建帮扶,确保贫困村固本强基。“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既是经济工作,又是党建工程。驻村工作队坚持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把扶贫开发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由各责任单位党支部每两个月轮流进村,开展“五送”(送党课、送技术、送项目、送文化、送温暖)活动,完善“三会一课”制度,至今已组织各责任单位与仙北村党支部开展支部共建活动5次,仙北村党支部在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同时,邀请村“两委”班子到江门学习交流,丰富组织生活内容,拓展组织生活视野,充分发挥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作用,促进村“两委”领导班子更加团结协作,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奋发有为。其次是培养党的新生力量。积极协助村党支部重点培养40周岁以下有文化、有能力的优秀年轻村民入党。目前,已协助培养建党对象和预备党员共5名,上党课11次,大大增强了党组织的生机活力。建党对象陈向群同志在重建仙北小学、推动教育扶贫工作中敢于承担责任,大胆工作,筹得善款6万多元,为重建仙北小学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突出产业帮扶,确保圆满完成扶贫开发硬指标。以扶持发展村主导产业为重点,强化产业化帮扶模式,强调整体脱贫出成绩,增强了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造血”功能,稳步推进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奔康。一是大力提升村集体实力。由江门市扶贫办统筹安排20万元为仙北村入股韶关水电站,每年由水电站分得仙北村红利2万元。由宝源市场开发有限公司支付蔬菜收购佣金,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万元。加上村集体现有的1万元收入,使村集体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实现该村年纯收入超3万元的脱贫目标。另外投资7万多元,完善村委会大院改造,使村民自治有良好的议事办公场所。积极发动仙北村20名富余劳力外出务工,使务工人员达到120人,年务工收入达到200多万元。罗家启等重点贫困户通过加强劳务输出,年增加家庭收入1万多元,实现了一人务工、全家脱贫的目标。二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发展兰花产业,充分发挥村“全好”兰花专业合作社的带动辐射作用,全村增加种植兰花面积100多亩,集兰花生产、销售、种植示范、兰文化传播、观光休闲于一体,带动农户100多户,年增加经济收入1000多万元,使40多贫困户受益,成为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翁源核心区的特色品牌。发展蔬菜产业,积极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因势利导,发动450户农户,组建仙北村蔬菜专业合作社。与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县宝源市场开发有限公司和粤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合作关系,构筑“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实施技术下乡、产品包销、价格保底,带动贫困农户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预计可建立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800多亩,年产蔬菜1000多吨,带动农户500多户、受益贫困户97户,增加农民经济收入400多万元。发展养殖产业和生态林业,投资6万元为11户贫困户建设猪舍、提供猪苗和饲料,帮助他们以零风险的养猪方式脱贫。加强与温氏集团的合作,以“公司十农户”模式,大力发展养殖业,养猪1500多头、养牛400多头、养鸡5200多只、养竹鼠3500多只、养鱼300多亩,带动农户500多户、受益贫困户90多户,年增加经济收入300多万元。积极争取当地政府部门支持,成功将仙北村8000多亩大山申请为广东省生态林,年增加7条自然村集体收入近8万元。

四、突出民心工程,确保民心凝聚奋进。“规划到户、责任到入”工作,既是扶贫工程,又是民心工程。驻村工作队注重扶贫成果惠及广大贫困户,让贫困户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实实在在的关怀。一是兴建江门(仙北村)民心电视网络,按照3月12日市委书记陈继兴同志在仙北村扶贫调研的指示精神,由江门市和翁源县共同投资50万元,采取免收入户费、材料费和2个月电视费的方式,为仙北村铺设有线电视网络,己举行开工仪式,10月份将实现全村户户接通有线电视广播,彻底解决农民看电视难问题,对开阔村民视野、掌握“三农”致富信息大有帮助。二是兴建江门(仙北村)希望小学,为落实汪洋同志提出的“扶贫先扶智”指示精神,从根源上解决仙北村贫穷落后问题,市委常委、秘书长黄悦胜同志和市政协副主席赵树培同志专门与翁源县、江尾镇、仙北村召开了联合座谈会,决定投资40万元兴建希望小学,保证村80名小学生读书学习、接受教育。驻村工作队大力推动,打响人民战争,组织成立筹备仙北小学理事会,发动社会各界筹集资金。经不懈努力,组织全部资金到位。预计新教学楼2O11年上学期即可投入使用。这被当地乡亲誉为一项溯穷源、治穷根、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义举。三是兴建江门(仙北村)致富路、致富渠,积极采取“县交通部门立项划款、部分资金村民自筹、每公里由江门帮扶2万元”三个“一点”的筹款方式,由江门出资8万元资金。积极帮助该村修建4公里长的水泥公路,实现自然村的道路硬底化目标,解决农产品运输难问题,使5条自然村1000多名村民受益。从经济实惠、当改则改的角度出发,投资3万多元,改善农田灌溉排水渠的灌溉排水功能,新增农田受益面积1400多亩。

相关附件:
./t231847_m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