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了电子作为粒子,应该具有波动的性质,他提出了物质波理论,预言电子波的衍射,并获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25年,物理学家薛定谔把德布罗意的理论大大向前推进,建立了波动力学体系,加深了对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为数学上解决原子物理学、核物理学、固体物理学和分子物理学问题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理论工具。他于193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27年戴维孙和汤姆逊发现了晶体对电子的衍射和电子照射晶体的干涉现象,证实了德布罗意的预言,他们因此获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3年,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了电子作为粒子,应该具有波动的性质,他提出了物质波理论,预言电子波的衍射,并获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25年,物理学家薛定谔把德布罗意的理论大大向前推进,建立了波动力学体系,加深了对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为数学上解决原子物理学、核物理学、固体物理学和分子物理学问题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理论工具。他于193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27年戴维孙和汤姆逊发现了晶体对电子的衍射和电子照射晶体的干涉现象,证实了德布罗意的预言,他们因此获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