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微子之妙。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江门中微子实验总工马骁妍2000年硕士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从事大科学装置的设计和建造工作,具有较高水平的机械结构设计,特别是探测器结构设计及安装的技术能力,在材料研究、精密加工等顶尖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她先后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江门中微子实验等多个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的工程设计、关键技术研发和装置建造中承担重要任务并做出了重要贡献,2016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
这些项目里有她奋斗的足迹,有对科研事业的热爱和信念,有身为党员的责任和使命,这些支撑着她一路克服种种困难,同时也一路成长,越来越强大。由于所负责的这些项目都是异地建设,马骁妍常年奔波于工厂和实验现场,期间有对家的思念,对孩子的亏欠,哭过累过烦恼过,却从没想过放弃。
△马骁妍在地下700米深处的工作现场。
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马骁妍是一名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几年前在一次优秀共产党员的汇报中她讲到:“党员的情怀在于工作不怕吃苦,奉献不求回报,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是一个欲罢不能的品质。我在办公室做得了设计画得了图,在现场撸得起袖子干得了活。”
2013年,我国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启动。该实验是国际三大中微子实验之一,总经费超20亿,有望率先测得中微子质量顺序,产出重大物理成果。
马骁妍这几年常驻江门中微子实验现场,作为总工,要对各项技术和工艺把关,担任现场安装经理期间,还要全面主持现场安装工作,很多人惊讶于她女性的身份,觉得总工、经理该是男同志的领域,而她却用女性的特有魅力和工作方式,征服和感染着身边的同事以及施工人员,他们经常说:“马老师都这么拼,我们怎么好意思偷懒。”
为了在科学竞争中抢得先机,JUNO实验现场安装工作几乎全年无休,2023年春节期间,马骁妍带领团队奋战在一线工作岗位,央视《春节走基层》栏目走进江门中微子实验,做了名为“地下700米的孤勇者”的报道。
如今,年岁已不小的她仍然可以每天在JUNO地下700米的实验现场,在几十米高的架子上爬上爬下指导和检查工作,有时候忙起来,饭都顾不上吃,脚手架上一站就是一天,连一些工人在她面前都感到汗颜。同事看到她满身的淤青都,劝她注意身体,不要太拼了,而她总是说:“不是因为我喜欢当女汉子,实在是心中那份责任让我没办法停下来,我不想因为我的疏忽出现问题。”
JUNO探测器是国际领先的中微子探测器,其设计和建造难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没有如此大规模高精度结构的设计建造先例和经验。马骁妍带领工程团队,顶着巨大的压力,指导并联合国内科研院校及企业技术力量,攻克了诸多技术难题。
JUNO实验吸引了世界科学界的目光,多位诺奖得主及国际著名科学家参观JUNO后对项目建设给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项伟大的实验,将对世界基础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目前,位于JUNO实验现场的中微子科普馆正在建设,马骁妍不仅大力配合当地政府进行科普宣传,而且参与到科普馆的设计中并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对马骁妍来说,作为一名工程师,出差、驻厂、扎现场是常事,舍小家顾大家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一种体会,年轻时对幼子的记挂和亏欠,如今对年迈父母的惦念,老人生病住院做手术无法陪在身边,哭过累过烦恼过,但却从没有放弃过。
让更多人爱上科学
工作中,马骁妍用饱满的工作热情、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影响着她的同事和学生的工作和处事态度。
工作之外,她又是一位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的人,她的乐观和自信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周围的人,她所带领的团队也是一个让人羡慕的有温度有凝聚力的团队,大家都不计得失地在国家的科研事业中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除了“马总”的身份,马骁妍有时还被同事称为“马导”,因为每到年底,她便化身为中微子实验的导演,以视频的方式记录过去一年的建设历程。
为了做好年度视频,她把同事们的艺术底子挖了个遍,视频创作人员全部来自团队成员,而且从2021年度开始尝试原创歌曲创作,用浪漫的曲调,唯美的歌词诉说着追梦科研人的欢笑与泪水,视频将科学和艺术完美结合,彰显出理工科的浪漫情怀,让大家看到了科研人员不为人知的一面。这些视频发布后在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中新网、中青网、网易、中青在线、华人头条、新浪等多个媒体平台转发该视频,在高能所视频号上,观看人次达12万人次。
从大亚湾实验到江门中微子实验,这视频马骁妍一做就是十几年,俨然成为了一个习惯,一种坚持,虽然每年的创作都会让她熬无数个夜晚,但是她却没有想过停止,她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鼓舞和激励到团队的士气,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微子,了解科学,爱上科学。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吕胜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