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晓婷从事农业植保工作七年余,80%的时间驻扎在田间地头,潜心钻研植保技术,服务水稻种植面积42万亩,累计编写《农作物病虫情报》102期,技术指导农户2000多人次,拍摄本地农作物病虫害照片3万多张,收集本地农业昆虫标本1千多种,负责实施“中越韩水稻迁飞性害虫与病毒病监测”“华南稻区稻飞虱可持续模式构建与示范”“全国植保能力提升工程(恩平)田间监测点建设”等技术试验示范项目20余项,获得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参与编著了《广东优质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广东省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农药使用技术手册》,代表提出“关于做好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 助力创建’广东绿美之城’的建议”获评2023年全省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十大优秀案例,履职尽责,用专业知识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农业前沿科技,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坚守初心,筑梦植保杨帆起航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作为一名农业技术人员,如何立足本职服务三农,守护农作物健康成长,尹晓婷发扬“工匠精神”,始终满怀热情,坚持认真踏实地努力。实践出真知,一根棍子、一顶草帽、一双雨鞋,一本本子,是她驻足田间的“专业”装备。从早春二月到金秋十月,80%的时间,她都是“泡”在田里,观察越冬螟虫发育进度,调查迁飞性害虫、流行性病害发生实况,摸清了本地水稻病虫发生的种类和规律。她潜精研思,总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观点。如发现稻纵卷叶螟卵与粉虱伪蛹肉眼观察极为相似,在监测调查时容易混淆;提出橙叶病黄化症状与白背飞虱群集为害引起的黄化症状区别;拍摄记录新发生害虫跗线螨形态与为害状等,为植保同行提供实践参考。她还积极参与到全省水稻病虫发生趋势会商工作,与行内专家一起分析研判重大病虫发生趋势。七年来,她扎根一线,刻苦专研,坚守初心,一步步成长为植保站的中坚力量。
为农服务,“把脉问诊”开“良方”
恩平是广东省重要的粮食产区,水稻年种植面积达42万亩,产量达13万吨。要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把病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植保之路任重道远。35℃高温烈日下,弓身稻田滚滚热浪中,浑身湿透如雨淋,满身泥泞,是植保工作的常态。在病虫发生的关键时期,为完成病虫调查任务,常常早出晚归,半刻也不能耽搁。“炙烤”模式下的高强度工作,考验着每一位植保工作者的毅力。她坚信每一次的咬牙坚持,都能换来更全面、准确的数据,提高测报精准率。“我们这里局部稻田发生虫害,把叶片吃光了,从没见过这种虫子”,2019年10月16日下午,尹晓婷接到大田镇农办来电后,立即赶往了现场。通过观察害虫的形态特征、危害症状后,当即判断是黏虫为害;她向农户耐心解释,该虫在恩平大面积危害水稻并不常见,是其回迁时遇刮风降雨形成下沉气流而降落,导致局部地方发生为害。因指导防治及时,害虫得以扑灭,有效挽回了农民损失。每次收到技术指导任务,她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了解情况,及时指导,避免了盲目用药,为农户节省了生产成本。技术指导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把科学的植保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做好每一次指导,群众的认可,是她前进的动力。2016年至今,尹晓婷累计指导2000多人次,开展田间调查1000多天,编写发布《农作物病虫情报》102期,通过“早发现、早预警、早应对”,指导全区科学防控,全面提升了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的能力和水平。
技术创新,引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技术创新是植保能力提升的关键。2022年8月全国植保能力提升工程(恩平)田间监测点正式运行,用人工智能改变传统测报,实现重大病虫害智能化识别和数字化防控。作为该项目主要参与人,尹晓婷精心编制项目申报书,因地制宜合理选址,优选设备,协调施工,协助项目建设圆满完成。物联网系统投入使用后即监测到稻飞虱迁入峰,结合田间产卵情况,确定防治适期后,她立即编写了《晚稻分蘖期病虫发生动态与防控意见》,把病虫情传递到各镇(街)、村委会、自然村,提醒广大农户及时查治。近年,她负责完成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广东省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中心有关病虫害监测防控项目20余项,其中,完成的“中韩水稻迁飞性害虫与病毒病监测合作项目”,推动了病虫监测工作在更宽领域发展,为中、韩两国水稻生产和植保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稳定双方国民口粮安全和农业生产作出积极贡献。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是农业植保新技术的一项创新,也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针对本地区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组织相对薄弱环节,尹晓婷开展专门的技术指导培训,讲解病虫识别知识、防治要点,指导其制定更专业科学的病虫防治方案,确保统防统治能力持续提升。2021至2023年,累计指导水稻病虫统防统治面积达360万亩次,减少病虫防控施药次数,节省用药成本与人工,挽回病虫危害损失,累计节本增收达980万元。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傅雅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