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区林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立:为绿美侨乡贡献智慧

来源:江门市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日期:2024-07-15 11:24:49 字体: 【大】 【中】 【小】 收藏 【打印】

王立是一名林业科技工作者,毕业于英国利兹大学,在这所世界百强高校里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求学经历,为他日后的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毕业后,面对国外人才政策的大好机会,他抱着“要到祖国需要他的地方去”的信念,毅然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回国后,先是经历了广东省农科院的沉淀,之后再回到了江门,在新会林科所从事林木育种工作至今已有13年。家国情怀、爱国主义,始终是他不破的精神长城。许多人曾经问他,身怀高学历,本可以去更高的平台和领域发展,为什么选择扎根于基层,扎根于农业,这看起来好像有点不相匹配,甚至有人为他感到惋惜。但他的回答是,不后悔,我愿意。


坚守爱国初心

为科技事业奉献一份力

2011年,王立刚来到林科所的时候,发现基层设备简陋,没有其他支撑试验的基础仪器,这离研究工作的基础条件相差甚远而且工作场地因为地势原因,雨天就会淹水,导致组培研究所需要的干燥洁净的工作环境得不到保障,给灭菌工作增加了难度。但这些困难并没有将他击倒,反而让他更深刻地感受到这片土生土长的这片热土需要他,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初心。

王立利用所掌握的前沿知识和技术申报项目,通过项目筹集资金,通过资金利用购置设备,并选定铁皮石斛组培为突破口,最后花了3年的时间,让铁皮石斛在当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在技术稳定之后,他开始研究其他不同的植物品种,如牛大力,金线莲,蓝莓等,丰富了江门市的种苗品种。同时,他也开始走进基层,走近种植户,了解其在具体种植生产中所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利用科学技术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在不断地学习,一边通过实践积累经验, 一边探索如何更好地为科技事业尽多一份力。

创新科学研究

在求真务实中寻求突破

为了在科技道路上走得更远,王立把目光投向了林农实用技术和创新育苗方面,通过研制发明专利技术装置,实现从观念创新到多元化解决问题的提升。通过试验研究,在实践上提出了实用新理念,有针对性地创新了的一种复合型农林害虫诱捕器;利用循环经济理念,构思一种简单又实用的循环系统,发明了一种鱼菜共生系统;在创新育苗实践上提出新技术,分别通过包括外植体处理、诱导培养、增殖培养实现苗木的无菌繁殖,发明了一种顶果木组织培养方法、一种黑木相思人工种子制备方法及铁皮石斛无糖组织培养方法等,获得国家授权的专利7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


秉承协同理念

以“工匠精神”勇创佳绩

“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王立明白,单凭一己之力所带来的影响是有限的,创新和进步需要各种思维碰撞的火花,因此,在积极投身科学技术前沿研究的同时,他也坚持与不同科研单位进行学术交流研讨承担及与高等研究院校合作完成“黑木相思无性系组培快繁及栽培技术研究”,“金线莲等林下植物育种及立体裁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及“杜仲引种驯化裁培及组培快繁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国家、省、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0多项。另外,已登记成果的项目有4项,认定省级成果1项,参与发布行业规范3项。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这是王立一直扎根基层,苦心钻研的态度。近年来,他共发表科技论文20篇,其中SCI收录3篇,国家核心期刊收录6篇,科技论文获市、区优秀论文奖6项,获江门市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江门市科技优秀成果奖1项,新会区科技奖2项。功夫不负有心人,王立的努力和成绩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各级政府先后授予“广东青年农村电商创业领头雁”,“江门市新会区第五批、第六批优秀中青年专家和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2017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认定为“省级农业科技特派员”,2024年被国家林草局授予“全国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称号。

热心公益事业

在科普活动中授人以“渔”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王立还热心科普志愿事业,多次参与科普下乡活动,曾到新会大鳌镇,睦州镇及开平苍城镇等地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为当地农户带去操作性强的惠农技术。王立认为“授人以渔”更应有前瞻性和广泛性,青年一代是我们祖国的未来,他希望能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青年学子增强对农业技术的兴趣。

在平时的休息时间里,王立除了为五邑大学的毕业生提供毕业论文指导,还到新会一中和葵城中学为学生进行课外指导,被新会一中聘为“高中生涯规划空中讲堂导师”,被少先队江门市新会区工作委员会聘为“新会少先队员校外辅导员”。因人而异,授人以“渔”,他的行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曾被评为“江门市农村科普带头人”,被授予“江门市优秀青年委员”“江门市优秀团员干部” 等荣誉称号。

回顾过去,在科研创新和科普推广工作的10年里,王立始终坚定回国的初心,推过不断的总结和创新,在无菌快繁方面创新出自己的一套育苗心得,从育苗设施、基质选择到种苗选择与管理,再到后期的移裁、水分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通过制定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保证了苗木的成活率和产品质量。最重要的是,王立把这些技术无偿地普及到种植户的田地里,真正实现了科技下乡的意义。看到自己所掌握的农业科学技术能有效应用在家乡江门这片自己热爱的土地上,看到能有更多农户在技术指导下受益,王立深受鼓舞,他表示,自己将继续坚持这一良性的“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的创新之路,把科技成果和科普推广应用到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实现基础科技工作者的担当。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傅雅蓉】

相关附件:
./t982112_mo.html